
盐灶路——“解放前,这一带为海滩,周围居民以捕鱼煮盐为生。” 据史料记载,盐灶路八灶街一带原来有八个村,从清朝初年开始,先后形成了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灶、七灶和八灶等八个村庄。当时流传着这 样的顺口溜:“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杆,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杆,八灶挑大粪”。意思是说,老庙村主要在海滩抓鱼摸虾;新庙村拿 竹杆撑船到近海捕鱼;上灶村跑临高地区做生意;下灶村主要从事贩卖盐的生意;博义村以加工煮盐为主;六灶村从事破竹杆编织加工竹笼销售;八灶村挑粪种田, 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七灶村在上个世纪的前期、中期已经消失,因而顺口溜中没有提到。这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这里周围村民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方式。 据博义村年过七十的陈彭杜老人介绍,博义村是这一带从事煮盐业最早的村子。这个村子很小,全村只有70多人。村里大的盐灶有两三个,小 的盐灶家家户户都有。盐煮好后,一般由下灶村的村民收购贩卖。博义村正是海口市煮盐业的发祥地。陈彭杜老人说:“我小时看到村民打灶煮盐。其中在现在的滨 海加油站旁就有几口大的盐灶,现在的盐灶路新华区政府宿舍地址以前也有大的盐灶。那时候村民主要靠捕鱼煮盐为生,收入很低,生活很艰苦。”
博义村的村民原先大部分属于渔民户口,由渔业社管理。2005年,这里的村民全部被改为城市户口,正式转为城市居民,归盐灶路居民委员会管辖,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的生活。
|